第七十五章 接盘
第七十五章 接盘
咖啡馆的门铃叮当一响,带进一股风。 伦敦的九月风不大,却透着潮意。 窗外有白鸽扑翅而起,路人脚步匆匆,像每一个平常的下午。 沈时安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一张纸质汇率图表,笔记本电脑合着盖放在一旁,咖啡已经凉了。他左手轻扣桌面,右手在图表上圈了一道虚线。 那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后的卢布贬值轨迹,而他此刻在算的,是当时国际黄金价格与卢布跌势之间的错位滞后。 他正在翻一页图表时,一只干净的手指敲了敲他桌沿。 “对不起,打扰了。”那人声音温和,带点惯于谈判的训练感。 “请问——Kelvin Chan?” 沈时安抬头,目光一瞬间冷了下来。 来人三十岁出头,剪得很利落的深褐头发,西装内衬干净合体,衬衫无领针,腕表是老式IWC,没有Logo张扬但藏不住贵气。 不是普通人。 他没有回答,只将笔搁下,视线压低。 那人却彬彬有礼地笑了一下:“别紧张。我不是记者,也不是警察。我是代表某位朋友来的。我们一直对你的cao作很感兴趣。” “你认错人了。”沈时安语气不冷不热,往回拿自己的图表。 “你是Kelvin Chan,”那人语调未变,只是低了半拍,“我们看过你在98年8月那笔卢布兑黄金交叉点上的cao作。你的账户路径从新加坡穿过了摩纳哥,然后落在我们英国伦敦的清算上。” 沈时安的指尖轻轻顿了一下。 “你要是更在意,我们也看过你在港元重压区间时的一次出场点,做得很干净。还有你之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试图拉套利桥的那个壳,那个没成功,但设计很漂亮。” “你们谁?” “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是一群——”他顿了顿,“对搞钱感兴趣的人。” “City的投行?” “不算。我不喜欢那种说辞。”他笑了笑,“我们更像是浮在银行系统上方的一层人,偶尔投,偶尔借,偶尔买下整个机会。” 沈时安没说话,目光落回那人的手。 一只干净但有些微黄茧的手,是那种常年翻纸又不碰枪的交易员手。 那人递出一张名片,没有logo,只有一行字和号码: Edward Beckman Private Strategic Capital Consultant “你想要我什么?”沈时安终于开口,声音极轻。 “你是个棋手,年纪小,但方向准。”Edward语气平缓,“我们愿意给你更大的盘面。” “我已经在下盘。” “没错,但你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三个壳。你能在市场边缘赚到那么多钱,我们都很佩服。”他顿了顿,眼神带着考量,“我们只是来问你,想不想换张更大的棋盘?” 沈时安没有接过那张名片。他只是盯着对方看了几秒,然后道: “你们找上我,就不怕我报警?” Edward淡淡笑了:“我们查得出你是谁,就知道你不会做那种事。” 沈时安沉默几秒,语气平稳地道:“我会考虑。但我不喜欢有人调查我。” Edward站直身体,点点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直接找你。如果你有兴趣,自己来联系。十一月底前。” 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笑了笑:“Kelvin,我们都觉得你会成大事。别错过这一代人该赚的钱。” 沈时安没回应。 等人走远,他低头,重新展开那张纸质图表,用笔慢慢地补了一道曲线。 那是一条比原先计算更狠的断点回拉曲线。 偏离理论,但更贴近实际市场情绪。 他轻轻在旁边写了两个字母: 「E.B.」 然后把那张纸折好,放进文件夹,仿佛刚刚什么都没发生过。 沈时安没有使用自己的任何账户,而是通过一个在瑞士设立的空壳信托旗下的小型金融信息服务商账户,向伦敦几家私人律所留下一个查询请求。 目标:Edward Beckman。 四天后,有回信来了。 那不是正规邮件,而是从他熟悉的一个日本金融杂志社匿名邮箱中转发过来的文件,标题只有一个单词:Careful 内容很短,却足够: Edward Beckman,原JP Morgan欧洲区域次级产品总监,1996年离职。 1997年后,以私人顾问身份参与数个主权债券套利项目,其中有一宗被西班牙监管机构查到数据异常,但最终因身份模糊无法定罪,目前与一家不注册于英国本土的战略资金平台合作。 沈时安看完,合上屏幕,没有说话。 他手上的资金早就够用了,结构有、路径有、出口也有。 问题从来不是怎么走,而是要不要往更深处走。 他一直知道,在这套金融系统最深处,有一批人是不上桌、不签字、没有官网、没有实体牌照的。 Edward Beckman,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但靠得够近,是那个系统里常年游走的中间人,专替上游资金找通道。 他们不掌握钱,却能让钱知道你是谁。 他们不问来源、不讲忠诚、不介意对手是谁,只讲一件事。 ——你能不能赢。 Edward的出现意味着一件事:那条“资金流真正的食物链”,终于向他亮了一下鳞片。 沈时安不是没见过诱惑,他只是懒得理。但这一次,他看到了机会。 他不怕深水,只怕没用。 不是为了合作,而是为了靠近。 靠得够近,才知道哪一处能断、哪一处能借、哪一处……能替。 一周后,他约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