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网 - 经典小说 - 赤鸾(养父女 古言)在线阅读 - 第161章

第161章

    

第161章



    祈云之所以选择她的小镜子作为傀儡根基,一是因为小镜子质地坚固、水火不侵,二则是为了使爹爹通过水幕知道她此行所见。

    可惜事情并不能如她所愿,唐关无法一直守在水幕前。

    他公务缠身,近来尤其忙碌,少食少眠,经常很晚才回府,回府后又在书房忙到半夜。

    首推之事自然是修整运河、重开水运。

    杨中书早派人勘察山川水文,朝廷对运河沿途情况称得上十分熟悉,征召工匠、役夫也算顺利。

    可惜疏浚运河仍是迁延日久,没有如期完工。

    原因在于江河各异,各段河道宽窄、水流急缓皆有区别,于是朝廷的运粮船常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水脉和土人经验造船。

    只是中间还有数段河道特殊,不是地窄湍急,大船不能过,小船过不了,就是河宽水浅,大小船只皆不能行。

    唐关接手之后,没有延续杨中书新挖运河、变更水流的做法。

    而是改换思路,没有彻底抛弃陆运,选择水陆兼运之法,船不好走的路段,便使车马转运。

    最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却又在意想不到之处出了差错。

    运河靠近长安的一段,叫做广通渠,从长安流经渭水,最后汇入黄河。

    关中河流泥沙含量高,容易淤堵,是以朝廷专设渠堰使,即便暂停水路运粮十余年,长安各渠依旧会定期疏浚。

    按理广通渠应较为通畅。

    事实却并不如此。

    今年不知为何,广通渠淤塞尤为严重,淤泥竟似挖不干净,渠堰使和工部、都水监的官员请敕增发一万民丁,清理淤堵。

    淤堵未尚未清理干净,怪事频发,清淤民丁屡屡意外身亡,民丁们害怕惊惧,争相逃跑。

    唐大人总揽恢复水运之事,此事最后又到了他这里。

    先不说广通渠淤堵难清与否,单凭频繁死人这一项,就是天大的事。

    自古人命关天,唐关为官、为政又最讲以人为本,清淤的徭役百姓接连死亡,他知道后忧心如焚。

    留下清淮在微霄园时刻关注小凤凰,他亲自去广通渠巡查解决。

    这两日天气也不好,秋雨连绵。

    此任的渠堰使正是工部侍郎赵简,在他陪同之下,唐大人身披蓑衣,到了事故频发的渠段。

    这是一处名叫双林滩的地方。

    正好有官兵押着十余名想逃丁返乡的徭役路过,期间官兵对民丁们不乏鞭打脚踢。

    唐关当道拦阻,肃容喝问道:“为何欺虐他们?”

    为首的将官唯唯诺诺看他一眼,见他虽然陌生,但身穿紫色官服,配饰金鱼袋,而工部侍郎兼渠堰使的赵大人毕恭毕敬站在他旁边,就知这位大人官品必定不低。

    于是小心回道:“启禀大人,这些都是误工逃跑的民丁,下官刚率众将他们捉回。”

    赵简在一旁打圆场,“大人,这些徭役违令逃跑,视朝廷法度如无物,应严加惩处,以儆效尤,否则……学习效法的多了,恐怕会助长民丁逃逸。”

    遇难逃跑是人之常情,这些民丁看着同伴莫名死去,难道还要他们镇静如常,继续做工不成?

    唐关朝官兵抬手,“放了他们。”

    “这……是。”

    “大人,大人,草民们并非有意逃跑。”一徭役匍匐跪倒在唐关脚下,不断叩首,涕泗横流。

    “现在正是秋收的时候,地里的庄稼都没人收,草民们就被押来做徭役,这也罢了。可……可是大人!这里有鬼,有鬼啊大人!到处死人,和草民一起来的乡亲已死了有两个,我再不跑,恐怕我也要死了,我、我……我害怕,我的妻子刚生产,我还想再见一见妻儿......”

    剩下的徭役也通通跪下,齐向他磕头,“救救我们吧大人,救救我们。”

    “家中还有父母妻儿无人看顾,我不能死在这里,我要回家......大人,我要回家!”

    唐关听了眉头紧皱,一向爱洁的他竟不顾徭役遍身泥污,弯腰亲手拉起他们,“都起来。”

    “已故之人不会枉死,本官定会查明原由,尔等家中无人收粮之事,也会解决。”

    赵简以为他要放徭役们回去,心惊rou跳,小声提醒道:“太傅大人,遣送万余名徭役回乡,河道不能如期疏浚,阻碍关东向关中输送粮食的大事,怕会……影响社稷。”

    若不能解决运粮之事,粮食到不了关中,长安缺粮,少不得天子要率领百官去洛阳“就粮”,可不是影响社稷么。

    唐关不予理会,“暂停清淤,待查明一切再说。”

    “这……”赵简一阵犹豫。

    也罢,天塌了都有高个子的顶着,谁让人家是太傅呢,就算有事,想必也不会拿他一个听话办事的人开刀。

    “是,大人。”

    唐关望着雨雾朦胧的水面沉思半晌,走入帐篷内,吩咐鹿鸣研墨。

    他连续写了两道奏疏。

    一是请求朝廷就近抽调军府,协同当地官府帮助因家中男丁服徭役,而无力秋收的百姓收麦。

    二是请求朝廷减免秋收之际被征徭役的百姓的租税。

    鹿鸣将奏折送出后,天色欲晚,询问他:“老爷,要回长安么?”

    唐关摇头,准备在此地留几日,查明真相再说。

    至于宝贝那里……唐关心底虽挂念不已,但是有清淮在,若有事清淮必定来报。

    他走出帐篷,想去出事的地方看看,却见张重稷跨越百里,冒雨前来。

    张重稷未着官服,身穿洗到发白的短打,脚踩草鞋,仿佛刚从他那花田出来。

    遥遥看到唐大人,张重稷快步走上前,开门见山郑重劝道:“这里的事不简单,大人,您……还是不要插手了,速速返京吧。”

    莫非广通渠的事与张重稷有关?

    唐关暗中寻思一番,仍旧一脸沉静从容,“运河兹事体大,关乎长安百万生民,唐某焉能却步。”

    “大人!”张重稷情急焦躁,“孔子有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您何苦如此。”

    唐关不为所动,“危邦总要有人平,乱邦终须有人定,张博士,请回吧。”

    “您……唉!”张重稷连声叹气,却并不离去,就地随他住下。

    张重稷来此,又苦心相劝,只怕这广通渠的确“有鬼”,张重稷不走,唐关也不多说什么,暗里又命鹿鸣遣人回长安,连夜去请仍在唐府做客的祝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