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第163章
沸滚的淤水顷刻平息。 整段河流仿佛被光网抻平、扯直了,水纹波澜消匿无踪。 不肯停歇的秋雨泼洒而下,却带不起任何涟漪,无声无息没入河中。 随行而来的官员兵士无不惊叹,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忍不住交头接耳,啧啧称奇。 他们心底残存的胆怯和惊恐也彻底被驱散。 林征悄悄扯了扯赵简的衣袖,“这位是?你请来的?” 赵简摇头,小声回道:“是跟随太傅大人过来的,若我记得不错,去岁他曾在朝会现身,当时是李太常举荐他去翠华山除妖。” 闻听此言,林征隐约记起一些事,想起他们其实早在年前,就和张重稷有过一面之缘。 李太常...... 林征神色怪异,欲言又止,按耐不住好奇,止言又欲,“那他和李太常......” 赵简用眼神向林征指指唐大人,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让他别再问了。 梁王幼时皇帝就安排李太常给他做老师,师生情谊十分深厚。 李太常原是中书侍郎,在诸公衮衮的台省中也称得上炙手可热。 在唐大人调任国子祭酒之后不久,李太常也升任做了太常寺卿。 虽比不上身为“士林领袖”和“天下文宗”的唐祭酒那般清贵之极,但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主管宗庙祭祀、典仪乐章的太常卿自然也不俗。 可清贵归清贵,也是实打实的远离台省和权力中枢。 说不好皇帝是为了给太子清除障碍,有意边缘其他皇子,才将梁王的老师放到太常寺这等“清闲边缘”的衙门。 不过与之相对的还有唐大人,分明也是眼看着要更进一步,要成为朝廷中流砥柱的人,而且还是太子的老师,不也去国子监做了个“儒官”? 有唐大人干扰,朝臣们有些猜不透皇帝的意思。 像是皇帝既想保住太子坐稳储君之位,又想打压太子过盛的锋芒。 皇帝对太子的态度这般微妙,不少人在中间浑水摸鱼,翻得暗潮涌动。 直到去年初春,皇帝大病一场,险些殡天,太子趁势掌握禁军,而在数月之后,唐大人连升数阶,被敕封为“太子太傅”。 虽是没有实在权力的虚职,但是品阶在那里,也算是某种信号。 人心这才好像定了。 唐大人的立场自不必多说。 张重稷由李太常举荐,即便在朝会上得了太子青睐,可他毕竟可能和梁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唐大人却与张重稷这般交好,倒叫赵简他们有些看不清了。 身后窸窸窣窣的两三句议论声音传入唐关耳中,他充耳不闻,目光沉沉望着平滑如镜的河面。 沸腾上涌的淤水在光网镇压下已经消歇,河水颜色却没有恢复如常,反而在光网映照下愈发乌黑浓郁。 此时唐关袖中一片温热,一股暖流汇入他心田,眼前景象迥然变化,竟看到了rou眼凡胎所看不见之物。 只见黑亮水面有无数人影不断冒头挣扎,朝他们站立的岸边伸手张嘴,像在招手呼唤,又像在痛苦呼救。 纵被光网压着,无法挣脱水面,灰色的影子们仍旧前赴后继,寸寸移向前来。 这是? 唐关探手入袖,轻轻摩挲发热的凤羽匕首,脑中不断思索。 这把小刀由小凤凰用凰火淬炼她的尾羽而成,通体暗红,轻薄无比。 宝贝所赠,唐关爱不释手,珍视非常,向来随身佩带在腰上,张重稷随行到广通渠,他才将匕首移到袖中。 他早知晓这匕首与祈云有些特殊感应,今番更是通过这匕首,借宝贝之眼,看到了她眼中的世界。 修长手指再度划过刀鞘,他心中对眼前事已有了些许猜测,静待张重稷后续应对。 水中灰影聚集,“人”山“人”海,无数黑灰透明、五官空洞的头颅扭曲交叠,每双黑洞洞的眼中仿佛都有无穷无尽的怨意涌泄,诡异而惊悚。 张重稷见状手中不断结印,又是五六道阵法镇压下去,仍旧迟迟不见他动用符咒。 唐关更为疑惑。 之前张重稷每每赠送符咒与他,说的皆是他的符咒可神鬼辟易、百邪不侵。 现在的场面很难说不邪,正该符咒奏效之际,他怎么反而束手束脚,像是在遮掩什么。 数道强力阵法镇压之下,那些影影绰绰的鬼影被挤压到五官泯灭,身形消失,只剩下一颗颗混沌乌黑的雾团,后面跟着长长一条芒尾,在水面上下游移,直到彻底消没在水下。 张重稷像是松了口气,挥手撤去阵法,回身对上唐关,向他拱手施礼,主动解释说明:“大人有所不知,广通渠开掘至今百余年,自是造福百姓无数,可也吞噬过无数人命,这些枉死的魂灵被渠水拘困,到不了鬼界,去不得往生,聚在此处成了势,于是兴风作浪。” 唐关轻轻点头,对他的话不置可否。 他说的固然有理,但是结合种种所见,事情不会这般简单。 赵简问道:“那现在......怨鬼是否尽除?还会耽误我等清渠么?” “各位大人尽可继续......” 张重稷话未说完,忽然响起声音,水畔飞起一只鸟雀,掠过众人头顶,飞往旁边的柳梢间。 唐关抬眼一瞥,那鸟体型不大,倒觉得有几分眼熟。 他让随行的校尉带一队士兵去看,并专门叮嘱道:“只可捕捉,不得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