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小说网 - 经典小说 - 逆序(姐弟)在线阅读 - 第三章 废城

第三章 废城

    

第三章 废城



    九龙寨城的命运早在几年前就注定了。

    它曾是英国殖民地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尴尬的灰色地带,没有法律、没有管制,却也因此滋养出一套独特的秩序与生存方式。随着九龙城寨治安恶化、卫生环境恶劣的新闻不断被国际媒体放大,两地政府终于达成一致——清拆。

    对外的说法是要“改善市容,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对内却是要彻底清除这块无法无天的死角。

    清拆在去年开始。

    清拆队伍一口口把那密不透风的混凝土盒子挖开,像解剖一具巨尸。到了1994年4月,整片区域已经被夷为平地,昔日的巷道、铁皮屋和天台种植都成了废墟。

    没有身份的人没资格分房。

    陈娟说她是被拐卖进来的,没证件,没人信。

    陈安也没有。城寨拆除那整整一年,陈娟毫无音讯。

    白天,陈安在社团里做事;夜晚,他游荡在废墟和周边。有时和几个也没身份的流民挤在一间破铁皮屋里,几条床板、几个纸箱子,一个人翻个身,整屋子都晃。有时睡在半拆的楼里,楼上没墙,下雨就得搬家。

    更多时候,他一个人,冷了就躲在废弃屋角,蜷着身睡。

    偶尔,他也会跑去警署旁的失物招领处,看墙上贴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照片有没有陈娟。

    有一次他睡迷糊了,醒来天刚亮。身边蹲着个男人,正翻他藏的钱包。他二话不说冲上去,两人扭打一团。那人有刀,他没退,反倒死咬住对方脖子,把人咬得翻滚着逃走。他的手被划了一道长口子,舍不得花钱去缝,就自己拿布一圈圈缠住。

    “你这手怎么回事?”炳叔问。

    “摔了。”他答。

    后来城寨彻底没了,陈娟却突然回来了。

    他们搬到城边一家小旅馆。楼下是麻将馆,白天“砰砰砰”洗牌声不绝于耳,夜里也不清净——隔壁房常传来女人的哼声和皮带抽墙的响动。他听了两晚,也就习惯了。

    他没问陈娟失踪的日子去了哪里,问她也不会说。

    同样,陈娟也没问他这一年怎么过的。

    那时候的陈娟,难得清醒。她不再出去卖,毒瘾也轻了些。靠着去茶餐厅洗碗,她能挣点小钱,毒瘾犯了就自己爬到床底下发抖。

    陈安继续混社团,手头不算宽裕,却比从前强得多。他们靠省吃俭用维持生活,旅馆的房费按日付,晚一两天老板也睁只眼闭只眼。

    炳叔交给他的账越来越复杂。

    各种人头、货路、水钱、油水,全藏在一格格数字里。他一开始照抄,后来试着自己对账。几次没出错,炳叔也不吭声,只把下周的报表推了过来。

    他记性好,笔又快,数字从没错过。

    “你这张脸是白长了,心思太黑。”炳叔有时半真半假地说。

    十三岁还不到,他已经能带人收数,也能替炳叔出头谈判。别人同龄的还在打街机、逛商场,他已经在学怎么算手续费、分利润、走账路。

    城寨没了之后,这份工作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陈安就这样一直在洪兴会做事,活也越接越多。

    哪家铺头周转慢,哪笔账藏了水,哪个人背后另有靠山,他心里有数,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装聋。

    两年下来,来往的人多了,见着他都会点头打声招呼:“阿安。”

    他和陈娟搬到社团在旺角承包的旧唐楼里,也算过上了能称得上安稳的日子。

    眼看临近圣诞,码头进出货量猛增,各条货路都忙得团团转。这天傍晚,一家货仓出了事,货还没清完,账就先乱了。

    那码头归炳叔管,他临时得去湾仔谈一笔旧债,赶不过来,便叫陈安账本和单据去交接,只说:“不用你做什么,大耳窿老魏会在,听着就好。人多,不会出事。”

    风很大,天黑得早。一行人走到货仓,才发现现场不止熟面孔,还有几张陌生脸。

    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穿得很普通,夹克旧、裤脚起毛球,却被众人簇拥着。车一停,就有人抢着开门递烟。

    陈安拎着账袋,走在队伍靠后的位置,悄悄观察那男人。

    那是洪兴会的坐馆,沈兆洪。大家都叫他阿公,他以前在城寨的赌坊远远见过几次,那种与生俱来的沉定,是久居高位才有的气质。

    沈兆洪没看他,只在听人讲话时扫过一眼,那目光没有停留,但陈安却下意识地站直了些。

    账交到一半,沈兆洪突然开口:“阿炳怎么没来?”

    声音不大,却让交接的人一顿。

    “炳叔临时有事,叫人来代。”老魏答得简洁。

    “派哪个?”男人偏头,目光投过来。

    老魏指了指陈安:“是他。”

    陈安迎着那目光上前说:“我是跟账的。这批货是三号船尾舱卸的,少了五件,但单上是照旧报的。我拍了照片,有需要可以现在对。”

    他做跟账一向仔细,从卸货到报账,每一步都盯得紧,拍照、留底,防的就是这种事。

    男人打量了他一瞬,没说话。接过资料袋翻了几页。指节厚实,手上空无一物,连戒指都没戴。

    “十一岁?”沈兆洪忽然问。

    “刚满十三。”陈安答,语气平稳。

    “叫什么?”

    “陈安。”

    沈兆洪点了点头,神情淡淡,转头对老魏说:“账对了就放人,舱底那几件查清楚,再出这种烂事全部人给我跳海。”

    交接顺利。风越刮越猛,众人裹紧衣领往外走,陈安落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人还站在仓库门口抽烟,火光忽明忽暗,脸藏在风里,看不清表情。

    年关一过,炳叔那条线的账路起了点波动。不是钱出问题,是人出了问题。

    有个负责跑货的年轻人前几天突然消失了,连带着一批价值不低的货和两张没兑回来的空单。

    圈里传说他跑路去了深圳,也有人说他其实早死在船上,被人扔进海里了。

    这事按理和陈安没关系,他只管账。但事情牵扯广,炳叔把陈安带着去看现场,意思是“你自己看看,有些事不是账本上能写清的”。

    那天在油麻地一个茶餐厅楼上,几个头面人物临时聚了场小会。于是炳叔没让陈安进房,只说在门口等着,等里面谈完,他进去拿份调账的记录。

    陈安照做了。他坐在楼梯最上头的转角,腿边放着账袋,手里捧着杯冻柠茶没喝。对面那家五金铺门口,有个男人正靠着墙抽烟,穿了件西装,眼神闲淡。

    陈安瞥了一眼,没认出来,但很快又侧头重新看了一眼——那人他之前在货仓见过一次。

    是沈兆洪。

    他没想到这种事会惊动坐馆。但他似乎不是专门为这事来的,而是顺道来看几个人。

    茶餐厅老板亲自出来请他进屋,身段放得极低。

    快要散场时,房门开了,有人喊:“账本带进来。”

    陈安拎着袋子进屋,把要调的那几页翻开,指给炳叔看。炳叔盯着那几笔数字点头,然后一边和对面几人讲话,一边把账递给其中一人。

    忽然,沈兆洪出声:“这页我看一下。”

    声音不高,却没人敢多说一句。账传到他手里,他看了两秒,忽然问:“这笔数怎么是后改的?”

    陈安顿了一下,主动上前半步,说:“是我调的。”

    男人抬眼看了他一眼。

    “那天临时换了卸货点,磅单也重做过,所以才补了这一笔。照片和船单我一并留底了,炳叔有份复印件。”他语速不快,条理清楚。

    屋里一时没说话。

    沈兆洪没继续追问,只是翻了翻账本,把那页对着光看了几秒,又放下,说:“叫什么?”

    “陈安。”

    “你带的?”他随口问炳叔。

    炳叔答:“跟了快两年了,心细,能记。”

    沈兆洪点头,没表示出什么特别的态度。把账递回去,语气随意:“那笔先记着,回头有问题再翻。”

    几分钟后,屋里散了。雨还没停,街上灯光泛黄。

    陈安站在门口看着人群鱼贯而出,沈兆洪走在最前,肩膀微驼,像个普通的中年男人。

    他没有回头,也没再看陈安一眼。